01 微信生态规律
我一直认为在任何一个平台运营,就必须先对这个平台的底层逻辑、运营机制充分了解后再行动。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公众号裂变活动是在微信上做的,那么,熟知微信生态规律,是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。
1. 用户圈层效应
微信是社交平台,基于社交关系链存在。用户是什么样的人,他的好友大多就是什么样的人。运营人,他的好友大多是运营人;浙江人,他的好友大多是浙江人。
策划活动,一定要先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是谁,想获得什么样的用户,再把这个活动投放到目标人群中,这样,裂变带来的用户才更精准,效率才更高。
2. KOL 节点效应明显
社交网络是中心化结构,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。它不像今日头条、抖音等去中心化平台,只要内容优质,系统就会推荐流量。同样一个活动,一个有 5 万好友的人发起,跟一个只有 500 好友的人发起,结果大相径庭。
3. 信息孤岛
基于以上两个特征,微信社交关系链被分割成一块块,信息孤岛效应非常明显。隔行远远不止隔山。同样一套活动方案,在运营圈层中被用烂后,换到其他较为传统的行业、人群中可能仍凑效,甚至还会引爆刷屏。
目前来看,做裂变活动花样最多、迭代最快的行业是 K12、知识付费,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活动方案,套用到自己的行业中,从而降低试错成本,提高成功率。
02 主流裂变玩法
裂变,指通过现有用户来获取用户数或订单数的增长。目前,主流的玩法有任务宝、分销、社群裂变、拼团、砍价等。玩法不同,适用的行业、人群不同。
任务宝:用户邀请一定数量好友关注服务号,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。涨粉效率高,适用行业广泛,用户精准性相对较差;
分销:用户即渠道,推荐他人购买产品可获得返佣。涨粉效率高,用户精准,适用于知识付费、K12 等边际成本低的行业;
社群裂变:用户进入社群,分享活动,即可获得奖励,一般给予虚拟物品。活动流程用户体验较差,适用于对社交不敏感的用户;
拼团、砍价:通过多人购买,或共同协助降低购买成本,作用于订单数的增长。
本文从普适性最强的任务宝玩法为切入点,从 0-1 带你走一遍整个裂变活动策划流程。玩法只是表象,活动底层逻辑、策划流程都是互通的。本文对分销等玩法也有借鉴作用。
1. 明确活动目的
不管是运营个人号,还是企业号,预算都是有限的,能少花钱就尽可能少花钱。
在获客成本高企,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,我们做活动,不仅要注重低成本的流量增长,更要注重在单次活动中实现业务闭环,只有这样,才意味着可复制、可持续。
很多运营做活动,只关注涨粉数,投了多少钱,单个获客成本多少,不考虑用户的精准性,更不关心他们最终能否产生转化业绩。
做了一场活动,带来了很多粉丝,很高兴,但过段时间后,渐渐发现,这些粉丝只是一个数字,平时很少看文章,对业绩更带不来太大的价值,从整体的 ROI 来看,亏本很严重。
因此,做任何一个活动,我都建议站在更高维的业绩角度去统筹策划,吸引精准用户,最好能在一次活动中就将拉新与业务转化的闭环打通,以实现 ROI 最大化。
以职场类知识付费为例,一场送职场知识日历的任务宝活动,预计新增 10000 个用户,那么就要考虑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他们激活、转化购课。
在设计活动路径时,我们可以把转化环节嵌入进去。在用户完成拉人头任务兑换知识日历时,引导他们入群填写收货地址,并在活动结束的第一时间内,在群内做体验课 or 正价课的转化(具体看课程价格及业务转化模式而定),也可以在新用户关注公众号时,推送消息模板、客服消息,催促转化购课。
这里要注意的是,裂变带来的用户黏性不高,务必在第一时间内将他们转化,放久了就会增加流失率。
ROI 多少算及格,需要看公司业务及活动目的而定,若活动只是为了涨粉扩大影响力,ROI 可不考虑,但做运营的要有 ROI 意识。
ROI 计算公式:一段时间内投入产出比,产出/投入
投入:人工成本+渠道成本+物流成本+钩子成本+工具成本;
产出:一段时间内获取用户所带来的收益。以知识付费为例,产出为新用户报名体验课收入+体验课转化正价课带来的收入。
2. 确定活动钩子
任务宝好比一场等价交换游戏,平台方拿出一个东西,说明兑换条件,用户评估付出值不值得,觉得值得就参与活动做任务。
常见的任务宝兑换条件有3种:
一级阶梯:邀请满 X 人关注公众号,获得奖励;
多级阶梯:奖励设置不同阶梯,邀请不同的人数关注,分别获得对应奖励;
企微宝:邀请满 X 人,添加企业微信好友,获得奖励。
兑换条件再怎么变,核心就是要保证奖励(也叫“钩子”)的价值感大于用户付出的成本,这样用户才愿意付出行动去做任务拉人。毫不夸张讲,钩子决定活动成败。
1)放大钩子价值
钩子的价值不在于价格,而在于能否戳中用户痛点,满足需求。电话号码列表 正所谓刚好你需要,正好我有。一瓶水,在平时卖 3 块钱觉得贵,但如果你卖给困在沙漠里的濒死之人,别说 3 块了,3 万他也抢着要。
那么,如何知道用户对钩子的需求呢?
用户聚集地调研:去目标用户聚集的垂直社区或大平台的垂直版块,看他们在聊哪些话题?哪些话题数据特别好?感兴趣的人特别多?哪些是高频词?
竞品分析:竞品做过哪些活动?哪些成功了?哪些失败了?分别用的是什么钩子?我们能借鉴改进吗?
用户访谈:1 对 1 沟通是了解用户最有效的办法,电话询问他们对哪些活动玩法感兴趣?想要什么样的钩子?哪些钩子价值感最强?是否愿意参加活动?有什么建议?
光满足用户需求还不够,好钩子还要具备以下 4 个条件:
稀缺性强:用户不是傻子,你把烂大街的、不值钱的东西作为钩子,肯定不会买账。
社交形象:用户要分享活动,就要顾及自己的社交形象。好钩子,要满足用户的优越感、存在感,是要能装 X 的。一个很 LOW 的东西,就算用户再想要,迫于形象压力,他们也不愿分享到朋友圈邀请朋友参加。通常,知识类、自我提升类、爱国、爱业、爱家类的钩子最符合社交形象,用户最愿意分享。
业务强相关:什么样的钩子吸引什么样的用户,钩子一定要与业务强关联,后续才能更好变现。你是做电商知识付费的,用母婴产品吸引过来的大多是宝妈,跟销售业务不搭边,后续铁定变不了现。
获得感:钩子上手成本很高,用户得到了也不会用,对他们来说获得感就为 0。好钩子要做到简单易上手,能让用户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感受到价值,让他们在使用产品后,有一种“学了很多,知道了很多,会了很多”的优越感。这样,用户参与下一次活动的意愿就更强。